中医与德

香港弟子

《西游记》中有一章是孙悟空在朱紫国为国王配药,书中写到:

行者道:“你将大黄取一两来,碾为细末。”沙僧乃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行者笑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你莫管我,你去取一两巴豆,去壳去膜,捶去油毒,碾为细末来。”八戒道:“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行者道:“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

沙僧对大黄的认识、八戒对巴豆的认识,一般的中医都能知道;然而行者对大黄和巴豆的另外一种认识有多少人能知道呢?当然这里不是说这种认识就一定对。笔者只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行者的认识和沙僧与八戒完全不一样呢?很明显,行者的认识更为全面(也确实治好了国王的病)。笔者认为导致这种认识的差异是因为行者所在的层次比沙僧与八戒所在的层次高,因而对同一事物有了更好、更全面的认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导致古代的中医变异成为现在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的沦丧。因为人真正的层次高低是由德所决定的,道德高尚,层次就高,也就自然的能了解到低层次了解不到的东西。而低层次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高层的理。

古代的中医是很注重德的修养的,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医术作为一种技术来求名求利,他们对自己的传人要求也很严格,没有符合要求的弟子,他们宁可不要传人。笔者在80年代初曾结识过一位90多岁的老中医,他看病不要钱,病人根据自己的条件给一些米、油等日用品就行了;而且开药也是为患者着想,尽量开便宜的药。他看脉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他的病人都是大医院判死刑的,由于医术高明,很多人请他出山,要拜他为师都被拒绝。笔者父亲的肩部骨质增生多方求治无效就是被他用简单又便宜的小方子根除的。

现在的中医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明确的让学生知道中医只是大学学到的一种技能,和大学里教的其他科目一样。没有人告诉学生们要重视自己道德的修养,没有人告诉学生们医术和道德的关系。医术和道德被分开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中医整个被限制在一个层次之中,看不到上面还有什么,只好靠祖传秘方吃老本而不可能再有真正的创新了。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10513

 

 

胡乃文

生病的原因有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内因是由于情绪、身体内部所致。外因是由于天气、风、火、暑、湿、燥、寒所致。不内外因呢?像房事、筋韧或者是虫、兽、蚂蚁等等咬伤。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与人自身虚弱有关。就象《内经》中说:“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内经》中还有一句话“道德稍衰,邪气时至”,就是说在人道德衰坏的时候,在人身体最微观、最内部的细胞,各层空间中,每个地方,都会发生一些问题。由于思想的不正确,会发生一些病情。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去吃自助餐,因为自助餐可以随意吃,就尽量吃,吃到饱得不得了,那就会很容易得病。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4378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