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郭玉传
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有一位经常在涪水边捕鱼的老头子,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和来历,就叫他“涪翁”。他向人们乞讨食物,看到有病的人时,经常用针、石为他们治病,总是即刻就能收到好的疗效。于是他写了《针经》、《诊脉法》来传给后人,可惜后来这两本书都散失了。
有一位叫程高的人,听说涪翁的医术高明,便到涪水附近来寻访他,要拜他为师。涪翁没有立即收他为徒,而是经过了好几年的观察考验,确信他动机单纯、没有名利之心后,才肯把医术传授给他。程高学成之后,也一样的隐居民间,不愿出来作官。
郭玉是广汉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县)的人。他在年轻时拜程高为师,学习医方、诊脉和阴阳脉象方面的医技,以及考究、探求阴阳变化之理的技术。
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郭玉作太医丞的官,治病很见成效。和帝认为他很奇异,便想试一下他的本事。于是找了一名手腕嫩美的近侍和一名宫女藏在帷幕里面,让郭玉分别诊他们左右手的脉,并问郭玉病者有什么病。郭玉回答说:“左手的脉显阳性,右手的脉显阴性,两手的脉分属男性和女性,看样子不是同一个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和帝听后对他的诊脉技术大为赞叹。
郭玉对人有仁爱之心,一点不傲慢,哪怕是对贫贱之人或者烧火作饭的下人,给他们治病时也是尽心尽力的。然而当他给达官贵人治病时,有时反而治不好。皇上就让这些人穿上破旧的衣服,住到破房子里去,结果郭玉一针就把他们的病治好了。
皇上把郭玉召去,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医,就是一件用意的事情。腠理的微妙,要求用针的人随着病人经气运行规律而使用针法的技巧。用针时丝毫的差错就可导致大错误。针法的神妙,全在心与手之间的默契配合,知道怎样能起作用,却不能用语言说出来。达官贵人们高高在上的下视我,我就得心怀恐惧的去承受他们这种态度产生的压力。为他们治病,有四大难处:他们自以为是,不听我的意见,这是第一难;他们不知摄生、保护身体,这是第二难;他们的身子骨不强壮,不禁药力,这是第三难;好逸恶劳,身体缺乏活动,这是第四难。用针有深浅的把握,用针的时日有禁忌,不可打破。带着心中的恐惧,加上时时审慎的心态,我自己都感到自顾不暇,还有什么心思用在诊病上头呢?这就是有时治不好病的原因。”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很好。
他后来年纪大了,在作官的任期内辞世而去。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集解ܯ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郭玉)》,南北朝・范晔撰,唐・李贤注;
[2] 《中国医学史讲义》,北京中医学院编。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9982
郭玉传
编译者注:本文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其作者是宋代的范晔(公元398-445年)。此书文笔流畅,叙事简洁,结构严谨,疏而不漏,故与《史记》,《汗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本文虽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郭玉青年时拜程高为师,学到了方药、诊断、三阴三阳脉候和阴阳变化的奇术。在汉和帝的手下做太医,治病多有效验。
和帝认为他不是一般的平凡之辈,又想试其本领高低,于是叫一个妃子和一个手腕长得美如女子的宠侍中(男)坐在帷幕里,假装成一个人,各伸出左右手一只,叫郭玉切脉。郭玉说:“左是阳性,右手是阴性,脉象有男有女,情况象是性别不同的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和帝为之赞叹不已。
郭玉仁爱而不骄傲,即便是低贱的穷人和仆役,也一定尽心尽力给诊治,但对地位显贵的人的疗效却不如穷人好。和帝就让贵人穿上穷人的衣服,变换一下居处,一针就治愈了。和帝召来郭玉质问其中的缘由,郭玉回答道:“理由很简单。以人之道在于思维意念,腠理是非常细微的,要随着气血的变化巧妙地施用针术,针石的瞬息变化,丝毫的差错就会造成失误。针术的奥妙,潜藏于心与手的体验之中,可以领会却难以用言语表达。贫困患病者尊重和信赖医生,医者得以施展其才能;而权贵们盛气凌人,不遵医嘱,医生精神有负担,心情又不愉快,又怎能发挥其才智呢?针刺有深浅,时机有正误,加上判断疾病的谨慎之需,我的许多顾虑尚来不及消除,哪有余力顾得上治病呢?这就是治不好病的缘故啊。”和帝认为他回答的很好。
郭玉以上的论述说明了生活、思想行为以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都与疾病的诊治有关。他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社会、心理、疾病和治疗的相互关联有研究的古代医家。郭玉后来死于官任上。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484)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