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目录

若萍子

公元前十六世纪时,夏王朝已经统治了中国四百多年,夏朝最后的一个帝王叫夏桀(音“杰”)。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暴虐残忍,鱼肉百姓,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弄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大臣关龙逄(音“旁”)劝说夏桀,这样下去会丧失民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夏桀妄自尊大,常常把自己比做永不灭亡的太阳。人民怨恨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便指着太阳诅咒道:“你这可恶的太阳,何时才灭亡?我们甘愿和你同归于尽!”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商的祖先叫契(音“谢”)。在尧舜时期,他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到了夏朝末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汤做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这个部落的人又称“殷人”,因此商汤又叫殷汤。

夏桀有个臣子叫费昌,在黄河边上看见天上同时出现两个太阳。东边的太阳光芒四射,正在升起;西边的太阳黯淡无光,正在没落。费昌就问水神河伯,河伯说:“东边的是殷,西边的是夏。”费昌便带上一家老小,投奔汤王去了。

这一奇妙的天象预示着商夏兴亡的史实,但促成这一天象实现的,却是中国历史上被称作“元圣人”的伊尹。伊尹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当于后世“右丞相”)。就象后来的老子和释迦等圣人一样,他以最奇特的方式来到人间,似乎就在预示着他在中国历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

伊河上游有个小国,叫有莘国。有一天,一位养蚕姑娘提着篮子到桑林里采桑叶,忽然听见婴儿啼哭,并在一株空心老桑树的肚子里发现一个赤条条的婴儿,就把他抱回去献给国王。国王叫他的厨师带去抚养,一面派人察其来历。察访的人回报说,孩子母亲原住伊水岸边,生他之前梦见神人告诉她:“看见石臼里出水,就向东跑,别回头。”第二天,她看见自家石臼里涌出水,就赶紧和邻居们一口气向东跑了二十里,来到桑树林边。回头看时,村庄已成一片汪洋。因违背神人“别回头”的告诫,她的身体化为空桑。洪水退去后,采桑姑娘就发现了这个婴儿。因为孩子来自伊水岸边,就取名“伊”,后来他官拜为“尹”,后人就叫他“伊尹”。

伊尹在御厨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学得一手烹调的绝技。同时他还勤奋读书,积累了不少学问,懂得安邦治国的道理。有莘王就请他当了自己女儿的家庭教师。

有一年,汤王到东方巡游,听说有莘王的女儿美丽贤慧,便向他求亲,有莘王答应了。当时伊尹也很想到汤王那里去做事,发挥自己的才干,就趁有莘王嫁女的机会,自愿申请作为陪嫁的仆臣同去。

因擅长烹饪,伊尹成了汤王的厨师。他便以调和五味为喻,针砭时政,向汤王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深得商汤赏识,被委以辅政重任。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就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建议,要他“讨伐夏桀、拯救人民”。但伊尹讲了七十次,商汤也没有同意,他还希望夏桀改邪归正、振兴夏朝。后来商汤被夏桀拘押在夏台,伊尹等人又给夏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商汤曾经派伊尹去做夏桀的臣子,劝他改恶从善、施行德政,夏桀根本不理睬。商汤最后对夏桀完全失望,采纳了“伐夏救民”的建议。

伊尹深知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兴亡,辅佐商汤以“修德”为首务,对内清政和民,争取民众支持,对外施仁伐暴,促使方国、部落归心于商。又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略,剪除夏朝羽翼,使夏桀处于正面受敌的地位。

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的力量日益壮大,准备攻夏。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進贡,以探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大怒,征调九夷的兵力来伐商。伊尹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伐夏时机还未成熟。于是,商汤又向夏桀進贡。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受不了夏朝的压迫,逐渐叛离夏朝。伊尹又一次停止向夏進贡,这回夏桀调不动军队了,于是伊尹建议起兵。汤亲自向商军将士誓师,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作战都非常勇敢。商军很快逼近了夏都,两军在鸣条打了一仗,夏桀打败了,被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最后死在那里。诸侯一举拥戴商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商汤命伊尹作《大zC》来歌颂开国功勋。汤的后代把它作为祭祀祖先的乐舞。《大zC》至今在中国流传,为中国六大乐舞之一。

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他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商汤和伊尹紧密合作,励精图治,爱护百姓,受到百姓的爱戴。

伊尹历事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帝王共五、六十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在商朝受到历代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之师。周公说“伊尹格于皇天”,是天的代言人,他的话就等于天意。伊尹自己也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他承认自己是先知先觉,并担负着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

伊尹还以先知先觉的身份教导帝王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恶者。“漫神虐民,皇天弗保。”如果轻漫神灵,虐待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是“眷求一德”。而“德无常师,主善为师”,通过善行积德,施行德政,以求天佑,才能使自己的王位长久。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医药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苏东坡著《伊尹论》称赞他“以其全才而制天下”。他不仅是后世政治家崇拜的贤相的楷模,与孔子齐名的“元圣人”,他还是后世厨师们奉为神灵的“厨师之祖”。在医药上,他则是发明中医汤剂的人,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伊尹制汤液”。

关于伊尹创始汤液之说,在《资治通鉴》中曾记载:伊尹“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汤液即汤剂,是中药十多种剂形中最常用的剂形,其方法是将各种药物加水煎煮而成,服用方便,用药种类多,药物的加减十分灵活。古人解释“汤剂”内涵时说:“汤者,荡也”,对病邪有扫荡之功,可知其来势勇猛、见效快捷。汤液的出现,便于药物配伍应用,为日后中医方剂理论的发展做了准备。

参考文献

[1]《史记•殷本纪》
[2]《尚书•君爽》
[3]《孟子•万章》
[4]《吕氏春秋•本味》
[5]《韩非子•难言》
[6]《管子•地数》
[7]《墨子•尚贤》,《墨子•三辩》
[8]《汉书•刑律志》
[9]《资治通鉴》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43582

 

荣欣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有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

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因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伊尹因高超的烹饪技巧和辅佐君王的功绩显著被后人称为圣人,而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创制汤液却鲜为人知。关于伊尹创汤液的说法,最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流传,栾川民间都知道煎中药源于伊尹,他居住的茅草屋堆满了中草药,房前屋后栽植了上千种从山上挖来的奇花异草,称为百草园。伊尹出身下层,不屈的性格使他像竹笋一样,任何力量也阻碍不了其生长。在为百姓治病过程中,尝遍百草,中毒无数次,得出经验,生食草药不如煮熟,他从做饭的经验中体悟,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肴,营养丰富,口感上乘,草药也有同样功效。伊尹擅长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史记•殷本记》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闵生民的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伊尹对中药汤剂的研究有多么深奥。

《吕氏春秋•本味》提到伊尹在与汤王的对话中曾以医为喻,“有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伊尹还从医食同源的角度进一步阐明,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生姜、肉桂为例,伊尹论证:“杨朴之姜,招摇之桂”,大概意思是说常用的调味品也是常用的药物,在烹调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温发散作用,转而用来治病。

汤液是将各种生药加水煎煮而成,方法与烹调食物十分近似。伊尹既精烹饪,又兼通天文、地理和医理,身处栾川景室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草药资源,加上他“闵生民的疾苦”的志向。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伊尹汤剂祖师的美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西方实证科学不同的是直接针对人体、生命和宇宙进行研究,探索的是生命和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师法天地”是中华文化的主线,由此带来了音乐、文字、美术、教育、天文、地理、建筑、医学和饮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我们常说知识学习要“融汇贯通”,“由此及彼”,就是因为“此”和“彼”有着同样的溯源,那就是“天地”的规律。有志有德的圣贤会得到来自上天的眷顾、智慧和启示,从而“触类旁通”,将这种规律性灵活应用于相关的领域,成就其在人间的神圣使命。商朝的贤相伊尹将医学、饮食、军事、教育和为政等“融汇贯通”,晋国的国师师旷将乐理、军事、预测和为政等“融汇贯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遍及古今中外,也带来了“神传文化”在人间的广为传播。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119253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