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节气 –“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是反映物候的节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麦、小麦开始成熟,将要收割,“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有人把“芒种”解释为“忙种”意思也是相通的。每年6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春争日,夏争时”,这“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种以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将进入梅雨期。
中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此处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
以上这些民间谚语,经气象资料验认,准确率达70%以上,比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气象预测还“科学”。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16373
今日节气 —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太阳黄经为105度。“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表示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故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籍《群芳谱》中也说:“暑气至此尚未极也。”这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热到极点。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时间内俗称为“伏夏”季节,有初伏、二伏、三伏。人们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得以好转,甚至痊愈。这就是中医称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16708
今日节气 —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每年9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中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上曰:“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时到达黄径180度,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二是按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后来因为“秋分”在八月内每年不同,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遂逐渐约定俗成,将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18570
今日节气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就是万物生长茂盛,开始成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意思是:夏至之日阳气至极阴气始生。夏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
夏至日祭祀,周代已有之,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周礼春官神仕》中说:“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以〔礻会〕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冬至日阳气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升而祭地祗物魅 (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庙,致物魅于〔土单,音为shan〕坛。《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祭天地人神,都为顺其为人与物也。
古代医家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认为人体合于四时阴阳则不会生病,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天人合一”的阴阳消长规律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将人体、生命和宇宙融合为一体的科学,与现代科学分割学科的方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1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