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目录

郑欣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均可反映气候的变化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立春前后,是生物激素变化最旺盛的时期,人们过敏性疾病增多,皮肤容易发痒或出现湿疹,鼻炎患者病情加重;人体内血液循环旺盛,易于上火,血压升高,痔疮患者容易发生出血。谷雨到端阳节是阳气越来越旺盛时期,人体头、胸部血流上冲,不少人会出现心悸、眩晕等症状。小满、芒种到夏至期间,多是梅雨季节,干燥性皮肤病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湿性皮肤病和风湿热、久治不愈的神经痛患者的病情多数加重。小暑、大暑到处署,气候转热,腹泻和痢疾、肠胃病等增多,有的人因炎热而中暑。白露到秋分期间,早晚温差变化大,易引起鼻炎及哮喘。秋季,鼻炎往往会转为哮喘病状。寒露、霜降到立冬期间气候逐渐下降,哮喘会越来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疮患者也较前加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接近立春时瘙痒症状又会加重。

气候变化与人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如能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主动调节自身,对增進健康是大有益处,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宇宙中的产物,那么就要受宇宙特性在人类这一层的表现的制约。气候变化规律也是宇宙运行规律的一方面表现。人类只有符合宇宙特性,更好地适应宇宙运行规律,才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16378

 

 

胡乃文

中国古代的医学籍《黄帝内经》里说,百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生病时,多半都是旦慧昼安,就是说早晨和白天会变得比较好一点,而夕夜加甚,就是到了傍晚的时候就开始又加重了,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就更厉害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认为天人合一,人和气候有关系,春夏秋冬,不同的季候,都有可能让人生病的状况有所变化,所以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气也反应在这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状况。而一天从早上到晚上,也跟四季一样分明的。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就是早上那个时候,就是春天;日中为夏,就是到了中午的时间,就是夏天;日入为秋,太阳下去的时候,就是秋天;夜半为冬,到了半夜的时候呢,这就算一天的冬天。

在早晨,人气往上升,病气就渐渐地往后衰退,即所谓的旦慧;日中,到了中午的时候,人气开始往上长,病气就越退后,人气一旦长上来的时候,就可以胜过邪气,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安,所以日安;到了傍晚,太阳已经开始下沉了,人气开始往下衰,病就开始又开始往上生了。夜半人气入脏,也就是藏于内了,入脏了以后,邪气就完全占据了我们的身体,所以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个时候病就甚了。也就是说病是与四季和四时有紧密关系的。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890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3805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