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目录

大法弟子

一. 传说?

什么是传说?好像是一种古老的童话。在中国人们传说是女娲用泥土造了人,在西方人们传说是上帝用泥土造了人,一代一代流传到今天,很少有人再相信了,但人们仍然在一代代的流传,那么这些传说到底来自何方?又为何被古人普遍的接受呢?

现在,人们认为这些传说是古人对人类起源的一种想象,以神话的形式世代相传。真是这样吗?如果是想象应该有很多说法,为什么古人在某些方面的传说惊人的相似呢?为什么这样的传说能被所有人都接受呢?古人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可我记得,在春秋战国有百家学说,古人的思想也是各有各异的,何以单对某种说法普遍接受了呢?再又如,你来编个童话能流传多久?能被几个人接受?

神话,神话,不就是神的话吗?传说,传说,不就是流传下来的神话吗?古人让神话世代相传,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到底是谁啊!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9494

 

二. 文字

翻开《说文解字》(汉代的一部字典),先是“一”字部的,再是“示(神)”字部的。古人没有汉语拼音,字典按“部”分,也不完全按笔画排序,看起来到象是按意思排的,比如与“天”,“神”有关的字排在前面,再是“玉”字部,越世俗化的字越往后。当然,我不是研究语言的,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但毫无疑问的是,古人的字典与现在的有很大的不同,并不只是字本身的演变,而是从整本字典的编排与注解可以看出古人观念与现在人观念的很大差异。

举个例子。“一”字,《现代汉语字典》解,有:数目;同一;另一;全;专一;等8种解释。而在《说文解字》中解为: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说文解字》中解得切,由一分天地再化万物,这样一解,“一”便有“始”“元”“全”等之意,如此一来,“一”在各种运用中的涵义就都很容易理解了,由“一”生出的其它字(如“天”)的涵义也都一目了然了。而《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其实是把“一”字在各个环境下的意思逐个解释,即罗嗦又不透彻。

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欣赏古人的语言,觉得非常美妙,常常是简单的字有很深广的内涵,就拿《说文解字》来说,我经常翻看,每次都有意外收获,发现古人不仅语言优美深涵,而且对生命的理解也很具智慧,比如它解“玉”:石之美有五德,哪五德呢?是仁、义、智、勇、洁,难怪古人总是以玉比喻君子。

从《说文解字》看来,古人的文字很大一部份解释围绕天意、仁德,等精神范畴,就连物质亦常有精神解(如适才介绍的“玉”就是一例),现在人通常以为古人科学不发达,对世界认识不够,真是如此吗?现代字典对字的解释仿佛把一个个字都抽干了,只留下最表面的最浅白的轮廓,而在古字典里却能看到一个充满次序,生机和精神化的世界,我不知道怎样更好的解释这一切,这就是人所谓的“进化”吗?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9542

 

三. 环境

记得有一位环保专家说:中国古代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只留下文物,却没有垃圾。现代文明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垃圾已经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了。

是啊,中国的古文明毫无疑问是非常灿烂的,更可贵的是这种文明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和自然环境有着良好的默契,可以互相共生共存;而现在的文明表面看似乎很伟大,但遗留的问题却是同样巨大的,各种合成材料废弃后难以降解,人为的分解会产生大量毒素,垃圾堆满了世界,甚至还出现了“太空垃圾”,如果这样过五千年,世界会怎样?

人们期望新的发明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每一次新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又带来新的问题,如此往复,人类做了多少无用功,表面上看来新科技每天在发展,但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人的生活质量到底是提高了还是后退了?

于是,新鲜的水和空气成了商品;人们把赚来的钱用来买各种“全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利用假期跑到西藏那样的地方去找“净土”,这一切还必须得有钱,而收入低的人只能生活的污染和垃圾里了。有时候,我非常羡慕古人,骑一匹骏马可以走遍大江南北,渴了掬一口河水,累了树林里歇会儿。现在呢?交通工具看似很多,哪有马自在?费用还大,还须能源,又有污染;河里的水能喝吗?看着都嫌脏;路边的树林灰多垃圾多。

其实,古人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一切都是取之于大自然又归于大自然。土烧成的砖瓦造了房子;木制的家具和门窗;陶土制的器皿;竹子编的篮子;棉织的衣服,等等;哪样不是用坏了又能重归大地不留痕迹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古人科学不发达,不能合成新的材料。试问:如果用原有材料能做到的,何必一定要舍近求远呢?如果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否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人还不知道,人是神造的,包括人的生存环境,神在造人的时候已经把人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因素考虑进去了,所以人需要的一切材料自然界里都有。有什么比木材更适合做家具的?而且随处可见。陶土烧成的瓷,有什么比它更耐热的?有比棉、丝更舒服的面料吗?人兜了一大圈,兜出神给安排的环境了吗?民间的草药真能治病,不比人工合成的西药差,我自己有体会:读小学时害腮腺炎,久治不愈,偶得一土方—-草药制的膏药,两贴痊愈;读中学时得风疹,也是久治不愈,拖了半年,吃药无数,后一老中医用水牛角将我治好。天生万物,各有其用啊!

在传说中我们知道,人本不会利用这神奇的自然环境,后来,出了一个人教人使用火,又出了一个人教人耕种,一个人教人纺纱,还出了一个人教人尝百草,等等等等。真是神话吗?是神在教人如何在神开创的环境中生存,是神给人开创生存方式,是神在传给人“科学”啊!人却忘了神!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9495

 

四. 美

我常常思索美的本质,为什么有的东西会给人美的体验,有的却不能?

从小学画,久久不能入其门,因不知到底要用画表达什么,学西画,老师教你如何把物体画得逼真;学国画,从花鸟鱼虫的表达开始。我不解:画若只为象原物,有照相机即可,何苦用笔呢?而国画的笔法全然固定,大家画得都差不多,到底要表达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画?

进了大学,更有不解:现代派艺术让人捉不着头脑,好像所有的衡量标准都被打破了,美和丑的界限都没有了,随心所欲,摆一堆垃圾都行,还有的尽是些丑陋的形像,反正一切都是艺术,看不懂?是你没思想,太老土。我没思想吗?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想得可不比别人少;老土吗?学了十几年画了,虽自己不长进,但世面还是见过的,各种“大师”手笔也见得多了:有好的,能打动人的;也有不少是不能认可的,至少我不能接受。如果这些随心所欲的垃圾也能称之为艺术,我只能承认自己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艺术了。

但“艺术”应该是神给人开创用以繁荣人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在古老的过去,人好像也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的概念,但有音乐,有绘画,有雕塑,等等,对美也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所以中国的古文化,虽然几经朝代变迁,本质未动,整体的美感是统一的,其实西方也一样,唯独近代发生大的变化。

“美”到底有没有一个能统一衡定的标准呢?还是每个人可以随意而定呢?

我不敢妄加定论,谈谈个人看法:

从具体来说,“美”的个人体会不尽相同,比如,有人喜紫色,有人喜黄色;但整体来说,“美”还是有其标准的,这标准是什么呢?

李老师说:“大法创造了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大法开创了宇宙不同层次生命的生存环境与标准,也给不同层次的生命创造了不同的智慧,包括人类的文化,”(经文《随意所用》)

即然法开创一切,不同层次的一切都应该是有标准的,包括人类的一切,自然也就包括人所认为的“艺术”或对“美”的认知。

法开创人类这层空间的生命和生存环境时,有其对生命特性的要求,如:人的本质,品性,等等;也应该有其外形上的要求,如:人的外形,山河大地等等;那么在传给人文化时,也有其形式上的要求,如:建筑的形态,人的发型,服饰,包括人生活形态中的各种形式,如:音乐,文样(图案),装饰品,等等。因为人的外形,山河大地等的形态是神造好的,并不需要人理解或知道;而在文化形式上的要求则必须传给人,如:传下建筑的式样,音乐的乐理等,这一部份被人继承下来就成了现在人所说的“艺术”;而神给人开创的必然是符合法的,对人而言,就是最“美”的;而高于人类层次的,如:天人的形像或天国的形像则更是无比美好了。那么相对而言,不符合神的要求(也就是不符合法的要求)的,往往就不能打动人,也不能给人以美感。

所以现在的“艺术”是一种失去了控制的东西,几乎完全失落了它原本的根源,人们常常赞叹古人的杰作,惊讶于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的古代建筑;明式的家具;清代的细瓷。为什么骄傲的现代人却做不出一件半件传世之作呢?现在的艺术家不是仍然要到古老的文明中去寻找灵感吗?那古人的灵感又源于何方呢?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9496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